故宫茶文化特展,武夷茶再入皇城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故宫茶文化特展,武夷茶再入皇城

中国树叶,

环宇共适,万里绵长。

岩壁上的一捧树叶,

是如何成为岩茶中的佼佼者,

又是为何被称为“中国名片”

连通万里、香飘环宇?

9月2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正式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我们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在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

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

树根;

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会盟”时,生活在

闽北的闽濮族进献武夷茶,自此颇具盛名;

元代的统治者爱好饮茶,且颇有品茶功夫,

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

自汉代以来,

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

逐步形成食茶、煎茶、点茶、煮茶和泡茶等

备茶方法,饮茶逐渐成为超越生活的艺术

体验……

被誉为“茶中状元”、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武夷山母树大红袍,此次由武夷学院叶江华博士团队联合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母树大红袍鲜叶永久性标本,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选送亮相于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

展厅内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标本

本次的展品母树大红袍标本,生长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岩壁之上,仅有6株,树龄已有三百多年。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岩骨花香”的品质,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明朝时有一位举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突发疾病昏倒在路边,幸遇天心庙的方丈,方丈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不久后他的病就好了。举子得救后继续进京应考,并考取状元,而后回武夷山报答救命之恩。得知所喝茶叶是从九龙窠的几棵茶树上采制的,于是,状元将红袍脱下披盖到茶树上,跪拜谢恩,从此那几棵茶树就被称为“大红袍”。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石寒竹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明·胡潆《夜宿天心》

大红袍六株母树的历史和珍稀性赋予了它们重大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茶树,福建省政府对其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并限制采摘与销售。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的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大红袍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在武夷山茶科所老一辈的茶叶工作者的努力下,无性繁殖大红袍茶树获得成功。2012年大红袍被正式审定为福建省级茶树品种,并从此得到大面积推广。

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内的44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夷岩茶传颂于汉,兴盛于宋,创乌龙、红茶,制法于清,从唐朝的颇负盛名,到宋朝的一茶难求...经过历史的洗礼和代代茶人的薪火相传,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名茶。

此次母树大红袍鲜叶永久性标本在故宫博物院正式与观众见面,相信能让更多茶友认识、了解武夷茶。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